塑料薄膜凹版印刷故障原因及排除
1、套色不準
(1)薄膜張力變動,使縱向印刷套色變動。應調整各張力控制裝置,如調節放卷裝置的卷筒制動器;合理設定輥筒的轉速;提高輥面摩擦力;調整復卷機的卷取張力等。
(2)印刷滾筒有徑差,一、二、三色印版滾筒的直徑依次增粗或減細,引起縱向印刷套色變動。應重新制版。
(3)規矩線密度不足,印刷套色縱向偏移。應調整光電管的敏感度及排除印版的糊版故障。
(4)導輥不平行,印刷壓力不均衡及印版滾筒和印壓滾筒的錐度等問題,導致薄膜橫向擺動,單邊松弛,引起橫向套色不穩定。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。
(5)印版滾筒軸端的調整螺釘松動,引起橫向套色不穩定。應重新調整螺釘的松緊度。
(6)如果膠輥和花輥的接觸壓力太大,印刷圖案會產生雙重花紋。對此,應調整接觸壓力,使印制的花紋清晰。
2、圖案變形
(1)薄膜收縮余量不足,印刷時圖案尺寸沿縱向收縮變形。在印刷過程中,由于薄膜張力和加熱干燥因素的影響,薄膜會沿縱向收縮,因此,制作版式時,應預留足夠的收縮量,同時,應盡量減小薄膜的張力。
(2)薄膜預留的收縮余量太多,印刷時圖案沿縱向伸長變形。對此,應加大薄膜張力。
3、圖案層次的再現性差
(1)由于印版過深,使高光(亮部)太深。應增加網目,減少油墨中的顏料比例,或試將刮墨刀立起來,用力重刮。
(2)印版深度不夠,使高光太淺。應使用深色調的油墨,或試將刮墨刀傾斜,刮得輕一些。
(3)印版腐蝕過深,使暗調(暗部)太深。應重新制版,否則,油墨不容易干燥。
(4)印版腐蝕深度不夠,使暗調處密度不夠。應換用深色調的油墨。
(5)油墨印刷性能不良,使中間調(同光與暗調的過流處)油墨深淺交界處過流不良。應換用印刷特性較好的油墨。
4、印刷表面有斑點
(1)油墨粘度太低或流動不良。應適當調整油墨粘度,使油墨的粘度適中且流動性良好。
(2)印版深度太深或刮刀角度調整不當。應適當調整刮刀角度,或重新制版。
(3)印刷壓力控制不當。應適當調整。
(4)印刷物表面靜電太多。應消除靜電。
(5)油墨干燥不良。應加強干燥,如改善通風和烘干條件等。
5、圖案不清晰
(1)油墨層太厚。應減少上墨量。
(2)油墨中溶劑的揮發速度太快。應調整溶劑種類和用量,設法降低溶劑的揮發速度。
(3)印版網眼堵塞。應清理網眼。
(4)干燥時風速太大,導致干燥太快。應適當降低風速,減慢干燥速度。
(5)刮刀和印版距離太大。應適當調整兩者距離。
(6)印版圖紋太淺或網紋不均勻。應使用深色調的油墨或改變網紋。
6、印刷表面起泡
(1)如果油墨表面已經結皮,而內部油墨未干,一旦沖破結皮后會形成火山噴口狀的泡孔,這主要是由于快速干燥造成的。應采用低溫-高溫-低溫的干燥工藝路線,并盡量采用緩干型油墨。
(2)印刷過程中,油墨斗中會產生大量氣泡,氣泡附著在印輥上,使印刷圖案的網點局部消失或弄臟圖案。對此,應使油墨保持適當的粘度,要盡量降低油墨的落差,并采用循環泵,防止氣泡進入油墨內。
7、印刷表面有鋸齒形圍圈
由于空氣中的水分進入油墨中,使樹脂析出,發生凝膠化,從而導致油墨的濃度下降,粘度提高,光澤度下降,版面網點粘連。特別是圖案花紋少、油墨消耗量少的部位,經常出現鋸齒形的圍圈。對此,應盡量換用新油墨,并采用適當的慢干溶劑。
8、印刷表面有梨皮花紋
如果在已干燥的印刷面上套印時,底色油墨被溶解并與第二色油墨發生部分混合,印刷表面就會產生梨皮花紋。對此,一是適當調整油墨粘度;二是正確控制干燥速度;三是合理確定版深。
9、油墨附著不牢
判斷油墨是否附著不良的方法是用透明膠帶粘在印刷面上,以45度方向急速撕下,觀察油墨是否附著在膠帶上。產生油墨附著不良的成因及對策為:
(1)油墨類型選定不當。即油墨的連接料所用的樹脂與塑料薄膜的材質不符。通常不同的基材應選用不同的油墨,且不同油墨不能混用。
(2)塑料薄膜表面處理不當或處理后放置時間太長。應重新處理,必須清除薄膜表面的潤滑劑及增塑劑等添加劑。
(3)干燥溫度太低,加熱不良。通常干燥機加熱溫度越高,油墨粘著性越好,加熱溫度不夠,不僅容易產生白化褪色,而且殘留溶劑較多,容易產生油墨附著不良。因此,當油墨附著不良時,應適當提高干燥溫度。
(4)薄膜受潮后會使油墨的附著力降低。因此,應注意薄膜的保管條件和調節好印刷環境的濕度。
(5)薄膜電暈處理不良,表面靜電太高,導致圖線周圍滲出線狀胡須,或在滿印處因光滑而印不上,呈模糊斑點,或油墨完全印不上,呈空白狀。對此,應重新進行電暈處理或采取其他補救措施,如提高環境濕度,導輥接地,以及薄膜離開印輥后立即接觸接地金屬。
10、油墨吸收不良
當制品薄膜表面多色印刷時,在一種顏色的涂膜上印刷第二種顏色的油墨時,如果吸收不良,就會使油墨轉移后的網點一個個成獨立狀態,形成網點色澤較深,其他部位色澤較淺的不勻稱現象。這與油墨的轉移量或不調和等問題無關,主要同轉印后網點油墨的擴散有關。對此,一是在第二色油墨中使用滯后溶劑;二是盡量使第二色油墨刮刀位置向印壓方向移動靠近;三是第二色后的油墨應盡可能輕壓;四是適當加深第二色的版深;五是在底色油墨中使用還原劑;六是適當提高印刷速度。
11、油墨干燥不良及粘連
(1)干燥裝置調整不當。應適當調整風溫、風速、風量及排氣量等干燥工藝參數。
(2)當使用溶劑揮發干燥型油墨時,有時油墨表面已經干燥,但內部仍有未揮發盡的溶劑,并緩慢滲出,使薄膜相互粘接在一起。對此,應采用氣相色譜法測定殘留溶劑,以此確定操作條件,如溶劑種類、用量及油墨層厚度等。
(3)印版腐蝕太深,暗部堆墨太厚。應重新制版。
(4)當印刷軟質聚氯乙烯等薄膜時,所含增塑劑會向油墨遷移,并使油墨的載色體(樹脂)發生軟化。對此,應使用特殊配方的油墨,否則,薄膜印刷后容易粘連。此外,易吸濕薄膜中的水分也會使油墨中的載色體潤濕而產生粘連。因此,易吸濕薄膜在保管時應注意防潮。
(5)當使用二液反應型油墨時,其中的固化劑也會使印模表層褶皺粘連。應注意調整好二液的配比,不要產生反應過剩。
(6)印刷好的薄膜保管時應避開熱源和直射日光;最好豎立堆積,并錯開堆放。
12、印刷表面脫墨或不著墨
(1)油墨層太厚。應適當減薄。
(2)油墨不易干燥。應調節溶劑種類和用量,加快溶劑的揮發速度,并加強干燥。
(3)油墨干燥太快,無法印刷。應調節溶劑種類和用量,減慢溶劑的揮發速度。
(4)印刷車速太快。應適當減慢。
(5)下道印刷工序的印刷壓力太大。應適當調整下道工序襯輥的壓力。
(6)薄膜中增塑劑含量太多,使薄膜表面不著墨。應適當減少增塑劑的用量。對于增塑劑的品種,一般采用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為宜。
(7)油墨品種選用不當。應更換油墨。
13、印刷表面有刮刀劃痕
(1)刮刀刃口有缺口。應修磨刀刃。
(2)油墨中有顆粒狀硬質物。應研磨油墨,使之達到要求的細度。
(3)油墨中混入異物雜質。應抬起刮刀,清除異物,并使用80目銅網過濾油墨。
(4)刮刀不平或刮刀與印輥安裝角度調整不當,油墨刮不凈。應將刀片磨平磨光,并適當調整刮刀與印輥的安裝角度。
(5)由于刮刀與印輥接觸不平貼或印輥表面嵌入硬物,導致跳刀。應調平刮刀,使之平貼在印輥表面,并清除印輥表面嵌入的硬物。
14、印輥磨損太快
(1)刮刀太厚。應改用較薄的刀片。
(2)刮刀與印輥的接觸壓力太大。應適當調整兩者的接觸壓力。
15、刀片磨損太快
(1)刀片太薄。應改用較厚的刀片。
(2)刀片與印輥接觸壓力太大。應適當調整兩者的接觸壓力。
16、版網堵塞
(1)印刷過程中,隨著溶劑的大量揮發,油墨粘度增大,導致網線內部油墨干涸堵塞。應定期清除干涸的油墨。
(2)當刮刀的位置距印輥較遠,版輥直徑較大或版輥進入油墨槽的深度不夠時,從機中吹出的熱風影響到版輥表面的油墨,容易造成嚴重堵版。對此,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。
(3)油墨中混入雜質造成堵版。應清除雜質及過濾油墨。
(4)印刷過程中,操作溫度太高,導致版輥網線中的溶劑揮發速度太快,造成版網堵塞。應設法降低操作溫度。
(5)版輥網線蝕刻深度不適宜。應重新制版。
17、印刷變色